第160358期:第04版
首版
每12名广州人就有1名大学生,大学毕业生为何都爱去广州? - (07/01小红书发布)
高考分数可查之后,填报志愿选择大学成为近期的搜索热点。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些知名城市公布了最新的大学生相关数据,令人意外的是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竟然未能进入前三,而广州以168万大学生排名榜首更是让很多人意想不到。2024年广州常住人口2100万,这意味着每12个广州人就有1名在校大学生。
2025年共有133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同时大学毕业生1222万人。大学生包含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这么多的大学生都分布在哪些城市,大学生人数超过百万的有哪些城市?成为诸多网友热议的话题。
除广州外,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还有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北京、南京和西安,而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在校大学生只有85.7万人,仅位列第十位,甚至低于长沙的92.7万人。
广州在四座一线城市中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总量都不是第一,为何会有数量第一的大学生?
84所高校,排名第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单可知,广州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大学,共计84所,其中本科学校40所,专科学校44所。以168.1万的大学生总量计算,平均每所高校拥有在校学生2万人。
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优势巨大,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在校大学生人数仅约20万,为广州的1/8,这得益于广州拥有84所高校,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的92所,在省会城市中也是一枝独秀。
广州地理位置优越,占据大湾区核心枢纽地位,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国际交通枢纽,辐射珠三角乃至东南亚,吸引全国生源。为吸引人才,广州在人才政策方面持续加码,推出毕业生落户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并计划至2025年新增1万个高中学位,强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多管齐下之下,让广州招生容量突出,广州高校年招生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仅专科院校面向中职生年招生即超6.4万人,形成“人才蓄水池”效应。
当然广州庞大的经济体量才是容纳168万在校大学生的关键。2024年广州GDP总量达3.1万亿元,人均GDP16.42万元。但广州2.1%GDP增速落后全国5.0%的平均增速,在省会城市中仅高于太原的1.2%增速。但广州是全国唯一一个GDP总量过3万亿的省会城市,可以为毕业生提供金融、商贸、智能制造等多元岗位,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强劲,这也是广州大学生数量位居第一的一大原因。
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的居住成本更低,城中村与高端社区并存,大学生人均生活支出相对较低,“性价比”优势显现。而广州自清朝中期开始作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文化包容性更强,千年商都传统形成开放氛围,外来人口融入度较高。不仅吸纳海量的在校大学生,还吸引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湖北的比例为30%,20%的武汉毕业生最终都流向了广东,其中很大一部分涌入了广州。
而广州的大学毕业生以本地留存为主导,超60%毕业生首选广州。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2023届毕业生92.68%留粤工作,其中广州占比最高,达47.55%,位居全省第一,深圳占15.49%。
广州理工学院2024届毕业生中60%直接留在广州工作,深圳吸纳16%,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占剩余主力。广州华商学院56%毕业生留在广州就业,12%流向深圳,合计大湾区留存率近70%。这么高的留存率甚至高过北京和上海。
作为华南国家中心城市,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经济发达,有中国最好的各类资源配套,城市环境舒适,公共服务良好,商业发达,生活便利,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以汽车、电子、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广州毕业生薪资位居全国前列,比如华工工科生平均年薪15万,这些都对毕业生产生了较强吸引力。
大学生为何爱广州?
北京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第六位,和广州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差了57.2万人,但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研究生数量高达47.5万人,在各城市中断层领先。同期上海研究生数量为26.9万人,上海落后北京20.6万人。南京和武汉紧随其后,是全国研究生数量超过20万的唯四城市。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广州研究生数量为18.3万人,位列第六位。研究生数量占总在校大学生数量比约为1:9。这个比例虽然相比北京的1:2、上海的1:3、南京的1:5以及武汉的1:7,但整体上看也并非“大而不强”。
广州高校传统学科强,和舍得投入经费有关。南科大经费就高达42.3亿元,造就众多大学学科的优势,比如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生态学,11个QS前50学科。华南理工的轻工和材料科学,南科大的物理学科都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同时广州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像广东工业大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毕业生被华为、大疆高薪录用。
作为对比郑州在校大学生150.8万人,仅次于广州,两者人数相差17.3万人,但郑州研究生数量只有7.6万,研究生数量占比为1:20,是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的占比最低的城市。广州目前既有的硕士、博士点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不算突出。但由于基数相对较小,未来提升比例的话,研究生总量有望大幅提升。
对高等教育的建设,广州从来都是“大手笔”。近百年前,广州在五山规划建起了最早的“大学城”。孕育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20多年前,广州又投入大手笔,在番禺小谷围岛建起一座崭新的大学城,十余年前,广州大学城二期又拔地而起,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分别进驻,接着钟落潭高教园区建成,9所高校实现组团发展,2024年位于广州增城的广州科技教育城将实现所建职业院校全面入驻,打造出一处南方职教的“高地”。
目前广州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7所“双一流”高校,包括。这些“双一流”高校在全国拥有极大的吸引力,每年都吸引着全国的优秀学子。而广东近年来通过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广州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同时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港澳地区优质大学和广州交流频繁,广州也开放了办学领域,比如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开学,并顺利推进港科大(广州)的二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该高校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直接对接广汽、美的等企业的技术需求;这些高校的定位并非“学术象牙塔”,而是“产业人才库”,确保广州在“工程师红利”时代仍能保持竞争力,这也是广州人才战略的直接体现。
求贤若渴的人才战略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写入“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全国高职扩招拉开序幕。教育部随即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并将全年高职招生计划增量具体到114万人。其目的是为缓解总体就业压力和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而珠三角的“用工荒”已经延续了十余年,这也是广东为何第一个响应的根本原因。2019年2月,广东就先一步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扩容”摆在职教发展的关键位置。当年广东完成高职扩招12.5万人,而国家给广东下达的扩招任务为每年8.12万人。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功不可没。
广东的迫切可以理解,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广东全省每年技能人才需求达120万,而目前每年能培养约80万名,依然有1/3的缺口。伴随当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用工和就业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愈加明显,“技术性用工荒”几乎成为广东“老大难”的问题。
广东2024年人口1.28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而8.89%的出生率远高于全国6.77%,但广东人口受教育程度相比北京、上海要严重偏低,根据“七人普”统计,广东受高等教育人口占3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仅16.3%,在全国各省份当中仅排在第13位,而北京的占比高达43.1%,上海为34.5%,均是广东的2倍以上。而双一流大学的数量来看,北京31所,上海15所,广州只有7所,整个广东只有11所。
(图片来源:城市进化论)
广东继续走以产促教的路线,作为全国制造第一大省,广东不缺产教对接的经验。公开数据显示,广东85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700多家大型企业与技工院校深入对接,全省技工院校73%专业与企业或者行业有合作关系,平均每个专业与7个企业(行业)合作。也有教育人士分析认为广州专科院校多与珠三角地区的工厂多有关,比较多的专科生选择做蓝领,而大量工厂、制造业企业对蓝领也有较大需求。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广州早就意识到人才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上海凭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吸引了特斯拉、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际巨头;杭州依托浙江大学,培育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广州若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保持领先,必须构建更强大的人才磁场。
广东庞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让广东对教育尤为重视,而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自然就成了排头兵,拥有数量第一的大学生也就不足为奇。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无忌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