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565期:第02版
首版
从雨果剃头说起 - (07/01公众号发布)
郭光文法国文学家雨果一生著述甚丰,有什么秘诀?专注。创作《巴黎圣母院》时,他把“体面”的衣服锁进箱子,然后把钥匙扔到湖里,还“别出心裁”地剃了个“见不得人”的发型——把头发和胡子各剃掉一半。这位大文豪艺术性地谢绝了社交活动,穿着一件破旧的睡衣日夜鏖战,写出了这部传世之作。专注才能铸就传奇。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葆有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尤其是对于科学家群体来说,他们肩负着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崇高使命,更需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惟其如此,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大凡潜心事业的人,都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诸葛亮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展现出高远的人生追求。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为了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以赤诚之心铸就“大国重器”。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都葆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大格局,才成就了非常之功。要摆脱名缰利锁,就要保持谦逊品格,做到胜而不骄、居功不傲。小说《围城》发表后,国内外反响热烈。不少人求见,想一睹作者钱钟书的风采,但都吃了闭门羹。他以一句话劝止,“如果你吃了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母鸡呢”,被传为文坛佳话。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飞行试验后,美国的莱特兄弟声名鹊起,但自己却不以为意。记者请求他们发表讲话,哥哥以一句“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却怎么也飞不高”回应。两句话,都展现了“目不迷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的人生志趣。这种实干家风范,足以令汲汲于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的人汗颜。专注是相伴终生的习惯,而非某个瞬间的选择。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袁隆平院士风里来雨里去,泥一身汗一身,创建了超级水稻技术体系,赢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深藏功名60多年,用扎根山乡的选择和兢兢业业的付出,交出了一位老兵和一名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答卷。以自身的奉献让世界更加美好,这是远大的志向,更是切实的行动。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心无旁骛地去创新创造,又何愁不能写就自己的“传世之作”呢。 《 人民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05 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