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793期:第08版
首版
百年鑫炳记:一块太谷饼,烘焙成跨越世纪的芬芳传奇(图) - (07/12人民网发布)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郭兰英《夸土产》的歌声漫过三晋大地,将太谷饼的香甜刻进山西人的味觉记忆。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北洸村这片浸润着晋商古韵的土地上,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炳记)如同一颗历经百年淬炼的明珠,以一块太谷饼为载体,将晋商文化的醇厚与匠心精神的坚守,烘焙成跨越世纪的芬芳传奇。
百年接力:从手工作坊到文旅标杆
北洸村的风里,总飘着太谷饼的甜香。这里南临国保三多堂,北依国道108,“天然氧吧”的温润滋养着鑫炳记的成长。在青砖灰瓦与现代厂房的交融中,续写着1859年肇始的味觉故事。作为集生产、销售、文旅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下设生产部、销售部、质检部、电商部、旅游部、餐饮部六大部门,配备国内先进的太谷饼自动生产流水线及精密检测仪器,与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深度合作,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下迸发新活力。
漫步鑫炳记文化园,彩绘壁画间流淌着晋商“汇通天下”的豪情,180项非遗展示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文化密码。2015年落成的文化园与鑫炳记食府构成独特的“工业旅游生态圈”。游客可亲手DIY太谷饼,在晋菜的鲜香中触摸晋商生活肌理,2023年这里被评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实现了“一块饼串联一条产业链,激活一片文旅区”的跨越。
这一切的起点,始于160余年前的匠心坚守。1859年,16岁的李恒钰在贠家习得太谷饼技艺,五十载坚守后将秘方传于次子李立德,揭开鑫炳记百年传承的序幕。第二代李立德创立“鑫炳记”字号,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为训,让太谷饼香飘晋中;第三代李大祯开设“太和糕点铺”,让这道美味走出太谷;第四代李炳成扩建厂房,将产品拓展至果脯、山楂制品;第五代传承人李俊伟则以“守正创新”为纲,2011年迁建新厂,实现“前店后厂”的体验式回归,让百年老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化车间,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业态,五代人的接力,恰如太谷饼的制作工艺,经揉捻而更显韧劲,历烘烤而愈见醇厚。
匠心造物:一块饼里的山河与岁月
鑫炳记以太谷饼为核心,衍生出草子糕、杂粮糕、孟村饼、巴饼等五大系列近百种产品,而太谷饼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的配方藏着一部山西风物志:“临汾麦子白又筋,北路胡麻香半城,太谷家的打锣锤(即谷子),熬成米粞灵味浓,难得广西洋冰糖,最好永济白芝麻”,百年祖训道出用料的极致考究,高山全胚芽小麦颗粒饱满,塞北胡麻油香气醇厚,永济白芝麻含油量高,山野放养的花酿蜂蜜清甜温润。每一种原料,都是大地对时光的馈赠。
制作工艺更是堪称非遗活化石:和面需先融稀料于面粉,揉制讲究“轻压快揉”,力道多一分则硬,少一分则散;制饼时面团沾芝麻、轻按压,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烤制采用“两烤一焖”之法,先烤定型,再焖锁香,最终成就“甜而不腻,酥而不碎”的独特口感。更令人称奇的是,无需添加剂,便能储存1至3个月,常温下仍保持绵软香甜。难怪庚子年间,慈禧途经太谷尝后赞不绝口,钦定为宫廷贡品。
如今,这份匠心在传承中创新生长:低糖款、杂粮款顺应健康需求,玫瑰、南瓜等口味注入年轻活力,传统棕黄色饼皮与创新色彩相映成趣。一块太谷饼,既是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味觉结晶。
荣光征程:老字号的守正与突围
百年耕耘,硕果累累。鑫炳记的荣誉簿上,满是时光与市场的双重认证:太谷饼获评“中国金牌旅游小吃”“中餐特色小吃名录”“山西好粮油”,公司斩获“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晋老字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2023年更跻身国家级AAA旅游景区。总经理李俊伟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个人荣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三晋英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殊荣,个人与企业的双重荣光,恰似太谷饼上的白芝麻,粒粒饱满,聚而成辉。
目前,鑫炳记正擘画新蓝图:投资建设多元化非遗产业园,扩建智能化生产车间,计划三年内将年产值提升至1.5亿元;电商渠道已占据销售额的60%,将借力直播电商,让非遗传承人穿晋商服饰直播制饼,让太谷饼的香气飘向全国。更深远的规划在于文化赋能:计划与三多堂、孔祥熙宅院等文化地标联名,推出“晋商故里礼盒”;深挖晋商故事IP,让一块饼成为传播山西文化的使者。正如古诗所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份规划中,既有对“守正”的坚持,更有对“创新”的渴望。
从咸丰年间的街头饼铺到如今的文旅综合体,鑫炳记的160余年,是一部山西传统食品的进化史,更是一曲晋商精神的传承歌。这块承载着山河记忆与匠心温度的糕点,正以更昂扬的姿态,擘画更广阔的蓝图走。(图/山西鑫炳记食业股份有限公司)
声明: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来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