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山,地处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带,是红安县城东杏花乡的一座红色山、英雄山。
也许有人会问:我只知道红安有天台山、老君山、游仙山、三角山等,怎么没听说过杏花乡的庙山呢?
那是因为,与红安县当地的这些名山相比,小小的庙山显得太过低调,过于普通平凡。
丁家岗村前的庙山山水
看山如看人,首先看外观。庙山,显而易见的劣势便是其貌不扬。生于庙山脚下的我,与庙山一样有着先天的不足,既没有出众的颜值,也无惊世之举止,唯有靠着后天的勤奋才得以野蛮成长着,偶尔亮闪一下。庙山的外观似山丘,高不足百米。春夏时,林茂草绿,容貌显得青涩灵秀,如山野村姑;秋冬时,静谧的空气里飘散着果熟花香的丰盈美味,漫山遍野呈闲适安逸之态,别有一番风味。
周边的村民都说,若论庙山的景致,的确乏善可陈,除了外形低矮、体量狭小,整个山头都看不到一块像模像样的巨石怪壁,也不见参天的大树或名贵物种,更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像这样的地形地貌,在低丘山陵之中遍地皆是。
正如有人曾这样描述,庙山普通如民,贫乏如丐。
庙山真的是如此不堪么?不会是当地土著居民审美疲劳了吧。
隗店村的庙山远景
如果我们肤浅地只看外表,那在众多美丽乡村的样板中,庙山的确缺乏存在感,毫无惊人之貌。但是,只要我们稍稍有点耐心,深入村组调研,认真入户探访,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你会由衷地感叹,庙山及其周边的特色亮点真不少,传奇故事还颇多。
首先是军事遗迹多。庙山虽然高不足百米,但在周边也算是高地,正好处于乡间公路交通的十字路口,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制高点。据村里老辈人讲,黄麻起义时,曾在庙山的山头设置了一个类似烽火台的观察哨。黄安独立团(师)就曾在这一带频繁活动,受其影响,周边不少热血青年踊跃入伍。1931年5月,年仅16岁的丁思林就毅然加入了黄安独立团(师),并迅速成长为红军队伍的一员猛战。
抗战时期,野蛮的日寇曾占据庙山,在山顶架设瞭望哨所。据家父生前描述,日军哨兵曾将村民作为瞄准对象,肆意射杀,后遭新四军游击队多次夜袭。我们小时候还在山腰处捡到很多子弹壳,这也是庙山作为抗日战场遗址的物证。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南下路过庙山脚下。记得在儿时夏夜乘凉,听村里老人讲故事,当年刘邓大军从村前路过,村民们热情送水送粮,昼夜行军长达七天七夜,军纪严明,没损坏任何庄稼,深得百姓好评。
解放后,县人武部在庙山顶架设过一座铁制山角架,高约三米,顶端立有一根一米左右的圆木。据说是部队练兵使用过的通讯工具,直到2000年左右,被人偷偷拆卸、盗卖。如今,这些军事踪迹全无,甚为可惜。
庙山周边英雄多。以前听到“村村有烈士,家家有英雄”的故事,总以为是专门描述鄂豫皖苏区中心七里坪的。后来,我从县志、村史及相关史料记载中发现,庙山脚下的隗店村也是一个光荣的红色村、骄傲的英雄村。
据初步统计,隗店全村有名可查的红军烈士多达20余名,主要分布在庙山周边的丁家岗、隗店、寨下、胡家、李家等村组。其中,丁姓9名,隗姓2名,耿姓3名,胡姓2名,秦姓、吴姓和李姓各1名。他们牺牲时,最大的41岁,最小的年仅17岁,大多数在20至25岁左右。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而这些牺牲的烈士,大多正值青春年少的花样年华,真是令人可敬可叹!
英雄捐躯,壮志未酬。他们牺牲时,是多么英勇,多么悲壮,又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电脑合成的丁思林烈士戎装照片
而在这众多的英雄之中,有一位让人不得不提的抗日英雄,那便是1915年4月出生在庙山脚下丁家岗的丁思林烈士。正是这位著名的抗日英烈——“朱德青年团”团长丁思林,才让眼前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格外引人注目,并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媒体关注和宣传报道。
早在2018年,中宣部就统一部署了“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系列宣传报道活动,新华社记者徐海波悄悄地来到红安,由我引路,陪同他深入庙山脚下实地采访。很快他就深情写下了《丁思林:“模范青年团团长”》一文,当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300多家主流媒体同步报道,同时刊发了新华社记者徐海波采写的文章,丁思林烈士的画像也首次从红安烈士纪念园的墙体上,复制印刻到全国300多家党报党刊及媒体网站上,从此,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著名的“模范青年团”团长,原来就是中国第一将军县的抗日英烈丁思林。
丁思林的两张画像对比
难怪有人私下感叹道,像丁思林这样在1938年就任八路军团长的,活到1955年的,都是中将军衔了,真是令人惋惜。
据老辈人讲述,少年时的丁思林,最喜欢带领同龄小伙伴在庙山一带玩丛林游戏,在密林里穿梭,在山丘中躲闪。这些从小就熟练的技能,也让他日后成为令敌寇胆寒的丛林作战的“夜老虎”。
据记载,1934年8月9日夜,丁思林时任红274团参谋长,奉命率领50名突击队员夜袭万源县的青龙观,为红军反六路围攻开辟了通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军长孙玉清亲往红274团,面授“夜袭常胜军”锦旗。
1939年2月10日,刚组建不到半年的新一团,在团长丁思林带领下,首次跟随旅长陈赓参加大型作战。而刚到386旅报到任副旅长的许世友,则主动要求随丁思林下沉新一团参战,首次亮相的新一团不负众望,在香城固伏击战中一战成名。为此,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模范青年团”锦旗,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授发给新一团,后来,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又电贺新一团为“朱德青年团”。这便是丁思林被称作“朱德青年团”团长的由来。
1939年7月初,丁思林率新一团刚刚冒雨夜袭日军军官学校——太谷黄挂村,缴获的日军密电码等,被刘伯承师长称赞为“这是丁思林献给七七抗战两周年的大礼!”。紧接着的几天里,新一团连续冒雨疲劳作战,丁思林在掩护主力时不幸头部中弹,光荣殉国。时任129师政委邓小平亲笔写下《悼丁思林同志》,发表在《新华日报》(华北版),386旅旅长陈赓亲自主持追悼会,号令将士们奋勇杀敌,为丁团长复仇。
云簇战斗:冲到最前线去消灭敌人!纪念英勇殉国的丁团长思林同志
英名与日月同光!这是山西辽榆武黎八路军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沉痛追悼。
《我替勇敢辩护》,这是当时八路军随军记者梅行的特别悼念。
“他把一个新的部队,变成了一个主力军团,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富有本军优良传统的青年兵团。”,这是邓小平政委的由衷称赞。
赤胆昭昭辉日月,忠心耿耿壮山河。
2014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丁思林团长名列其中。
英雄早逝,英名永存。
今天,庙山以英雄为荣,家乡以英烈为傲!
从此,我们永远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丁思林烈士的家乡新貌
丁鸿鸣,系丁思林烈士的亲侄儿,现为黄冈市人大代表,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副主任委员,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小互动
你听说过红安的庙山吗
去过庙山吗
本期晚安话题
#红安庙山
来和我们分享吧
晚安,好梦
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