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精彩程度超乎想象,里头的人物故事,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今天咱就来唠唠刘备和赵云这对君臣之间的事儿,尤其是刘备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说万万不可重用赵云,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缘由呢?咱先从赵云的英勇事迹说起,长坂坡之战,那可是赵云的高光时刻。当时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慌乱逃窜,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赵云呢,单枪匹马,一头扎进曹操的千军万马之中,七进七出,愣是把刘备的宝贝儿子刘禅,还有甘夫人给救了出来。这一番操作,勇猛得让人咋舌,简直就是战神下凡啊!经此一役,赵云在蜀汉阵营里的威望,那是蹭蹭往上涨,刘备对他的信任,也更深了几分。可奇怪的是,打这以后,赵云似乎并没有得到刘备的特别重用。按道理说,立下这么大功劳,怎么着也得封个大官,委以重任吧?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其中的缘由,咱得从赵云的性格说起。赵云这人,性格太直了,说话做事,不会拐弯抹角。在战场上,这是优点,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可在官场和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这就容易得罪人了。比如说,刘备拿下成都后,打算把城里的良田美宅,都赏赐给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将士们。这本来是件鼓舞士气的好事儿,大家都挺高兴。可赵云站出来反对了,他说:“现在益州的百姓,刚经历战乱,生活困苦,咱们应该把土地房产归还给他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巩固咱们的统治。” 赵云这话,从长远来看,确实有道理,可当时在场的那些将领们,心里就不乐意了,到手的好处就这么没了,能高兴才怪。你说,赵云这么一搅和,能不得罪人吗?再后来,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那叫一个痛心疾首,怒火中烧,当即决定起兵伐吴,给关羽报仇。赵云又出来唱反调了,他劝刘备说:“咱们的主要敌人是曹魏,不是东吴。要是先和东吴开战,不管输赢,都只会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咱们应该先集中力量对付曹魏,收复关中,到时候民心所向,大业可成。” 刘备这会儿正气头上呢,哪听得进去这话,觉得赵云太不懂自己的心思了,一怒之下,把赵云留在了后方,没让他跟着去伐吴。从这两件事儿就能看出来,赵云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蜀汉的长远利益考虑,可他这种太过直率的性格,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妥协,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官场上,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刘备作为蜀汉的老大,那可是历经风雨,看尽人间百态,他太了解赵云的性格了。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时候,还能护着赵云,保他平安无事。可自己一旦撒手人寰,赵云没了他这个靠山,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性格,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啊,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等人,不可重用赵云。这看似是对赵云的不重视,实则是刘备对赵云的一种保护。他希望赵云能远离权力的中心,避开那些明争暗斗,平平安安地度过余生。毕竟,在刘备心里,赵云不仅是一员猛将,更是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兄弟。这么看来,刘备的这一番苦心,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三国的故事里,像这样充满了人性复杂和情感纠葛的情节,还有很多。不知道大家对刘备和赵云之间的这段故事,有啥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愿您生活顺遂,每天都有新收获,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