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旅游集团此前宣布:今冬将推出“流放宁古塔”旅游项目,重现《甄嬛传》中的经典桥段。有粉色枷锁、脚镣和印有“囚”字的服饰,游客可穿囚服、戴枷锁,甚至坐囚车,情侣可戴“双人枷锁”,深入体验被流放的感觉。此外,游客还可以扮演衙役、土匪等角色,让体验更丰富真实。“流放宁古塔”旅游项目宣布后,即刻引发网络热议。 宁古塔非塔,乃黑龙江宁安市古称,气候环境恶劣,冬天温度极低,是清朝满族发祥地之一,也是清廷流放重刑犯人的“苦寒之地”。《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及家眷被流放宁古塔。这里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苦和惨。 初闻“流放宁古塔”项目,我第一反应是:“太有才、太有创意了。表演被流放,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当被纠正说是“流放游客”时,又想:“景区不安排专人扮‘犯人’,而让游客替代,仅支付一点劳务费,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当再次被纠正说“不是雇游客表演,而是游客花钱购买穿囚衣带枷锁被流放的沉浸式体验”,我笑了,太幽默了,这世界越来越看不懂了:起初疑惑谁给谁钱?继而认为是游客挣钱,实际反倒是游客花钱。“从前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做梦也想不到,后人会花钱体验流放宁古塔。”有网友调侃:“为流放岭南、流放伊犁、发配沧州做准备。”又有网友谑谈“北京午门外、菜市口可以有”“咸阳也该体验腰斩了”等等。 的确,借用人们熟知且饶有兴趣的某个自然现象、历史情节、文艺桥段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绝妙的“出圈”思路。已有的开封“王婆相亲”、本溪“当野人”、临沂“跟着团长打县城”等旅游项目都红极一时,异邦也有“山洪暴发”“天塌地陷”“地狱鬼屋”等沉浸式体验,也均获热捧。平心而论,“流放宁古塔”项目极具创意,但又觉得哪儿不对劲,思来想去,最大的不对劲就是以轻松娱乐体验血泪悲情,以粉色枷锁、脚镣领悟历史沉重,以现代棉服感受“苦寒之地”……心想,如此这般,能否实现设计者“深入体验被流放感觉”的初衷呢?当年亡故在这里的魂灵会否顶开棺材板指责亵渎历史呢?余以为,旅游,究其本质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放飞自我,拓展生活的广度,见识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人生体验。因此,在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上,自当尽力争取自然环境美、历史表现真、文化蕴含深、核心产品独、地方美食特。力求让游客游一地而广益,观一景而多得,以达开眼开慧、益智升维、释压解闷、舒心健身之目的。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灵魂。沿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深挖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并恰当表现,或许是吸引游客且行稳致远的“独门秘籍”。从发布情况来看,“流放宁古塔”项目似乎还停留在娱乐游戏层面,尚未达到设计者的初衷。欲达“深入体验被流放感觉”的境界并不容易。因为这不只是体肤、生理上的感知,更有精神、心理上的感觉。即使生理上的感知完全到位,精神、心理上的感觉也完全不到位。因为游客多是看看、玩玩,见识和体验一下枷锁、脚镣的形状、重量、感觉,一点没有流放者的思想、感情、苦痛及绝望,一番嘻嘻哈哈过后,怎会有“被流放感觉”呢?“流放宁古塔”如此,“当野人”如此,“跟着团长打县城”也如此,既不会有“真野人”的真性情,也不会有真打县城的义愤填膺,都如曾经的“吃忆苦饭”,不过是由说说变为做做。 凡事都有个过程,“流放宁古塔”项目也难以一蹴而就。要使其成熟起来,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因此,我们只能多提建设性意见,而不可求全责备。(文/于文岗 图/郝延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