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69年中共九大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到,毛主席等人坐在第一排,而第二排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靠近过道的位置上,没有其他人。
那么此人是谁呢?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此人正是位列开国大将第二位的徐海东。
徐海东是湖北黄陂人,出身贫寒,年仅十四岁就当了窑工,一干就是11年。1925年,在国民大革命的洪流中,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哪怕经历了再多风雨,他也从未动摇过。
1934年11月16日,徐海东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领红25军踏上了前往陕北的征途。他们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9月初抵达陕北,成为了长征途中最早到达该地的红军队伍。抵达后,徐海东迅速投身于当地的建设之中,为中央红军的顺利落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与此同时,中央红军却陷入了困境。尽管他们也在同年10月顺利抵达陕北,但在此之前却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分裂。张国焘带着红四方面军南下,不仅削弱了红军的军事力量,更使中央红军陷入了经济困境。原本,如果中央红军能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本可得到其物资支援,从而缓解困境。然而,张国焘的背叛却使这一切化为泡影。
中央红军的物资本就匮乏,加之长征途中的巨大损耗,到陕北后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冬天也随之降临,此时即便想要屯垦也已难以种植作物,更别提收获了。同时,红军力量尚弱,难以南下攻打国统区以获取物资。
面对如此困境,中央红军的存粮已所剩无几,而张国焘却拒绝提供任何支援。就连一向乐观的毛主席也不禁感到失落,将这段时期称为自己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为了度过难关,毛主席只得抱着一丝希望向之前抵达陕北的徐海东写信求助:“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两千五百元。”这封信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中。
其实毛主席写信的时候也不敢太指望徐海东,毕竟,徐海东的红25军也属于红四方面军,而张国焘正是该军的领导。然而,徐海东的回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坚决拒绝追随张国焘进行分裂行动,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一边。在收到信后,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千元交给中央红军,并且也没说是借,直接就给了。要知道,当时红25军自己的经费也只有七千元啊!
在给钱的时候,徐海东还注意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连厚棉衣都没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于是,他又赶忙为他们送来了厚厚的棉袄和军大衣,并尽可能地为部队战士们也送来了一些棉衣。尽管红25军自己的物资也不充裕,但徐海东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徐海东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了中央红军一把,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深深铭记在心。
第二年开春,中央红军开始在陕北屯垦自救,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在陕北站稳了脚跟。而这其中,徐海东的慷慨帮助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海东又主动请缨奔赴抗日前线。尽管他的身体早已患病严重,旧伤频发,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面对中央领导的劝说和关心,他只是坚定地说:“现在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危急的时刻,我义不容辞!”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还是让徐海东的身体渐渐力不从心。在几个月的战斗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却还是坚持带病指挥战斗。面对请他多休息的建议,他只是笑着回应:“我没问题。一打仗,什么病都好了。”但最终还是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被强制送到延安休养。
此后,徐海东就再也没能返回前线指挥作战,从而缺席了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和解放战争。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但尽管如此,他在红军时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仍然是无法抹杀的。
1955年大授衔时,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开国大将中排行第二,仅次于粟裕。当周总理向他通知这一喜讯时,他却不安地表示:“我一直在养病,都没做出什么贡献,现在却给我这么高的军衔,实在受之有愧啊。”
然而,周总理却坚定地告诉他:“不高不低,这个军衔正好。你在红军时期做出过那么突出的贡献,当然应该得到这个军衔。”
在特殊时期,徐海东也遭到了冲击和边缘化。当中共九大即将召开时,他并没有接到邀请参与会议的通知。然而,毛主席却始终记得他。在看到代表名单上没有徐海东的名字时,毛主席愤怒地质问工作人员:“怎么没有徐海东呢?是不是他们故意把徐海东的名字拿掉了?”
在得知真相后,毛主席当即发火了,他坚决地表示:“徐海东清清白白,碍着谁了?告诉他们,徐海东要是不能来开这个会,我就也不去了!”
不久后,一份新的名单就被交给了毛主席,这次名单上出现了徐海东的名字。徐海东不久后也在医院中得知了这一消息,不禁老泪纵横:“毛主席还记得我啊!”
最终,徐海东得以出席中共九大并坐在了第二排的位置,这是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状况而特意安排的。
1970年,徐海东与世长辞。尽管他缺席了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但他为党和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却是无法磨灭的。开国大将的军衔他绝对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