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547期:第07版
首版
载沣执政三年,为何没能挽救清朝?溥仪:他就失败在没除掉袁世凯 - (07/11公众号发布)
在1900年,慈禧太后决定对列强宣战,这一决定最终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不得不仓皇逃离,形势急转直下。次年,清朝在外部压力下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除了继续割地赔款,列强还要求清朝派皇室成员到德国就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道歉。这一要求使得慈禧太后在巨大压力下,最终决定破除“皇室成员不得出洋”的禁令,任命载沣作为特使前往德国履行这一使命。
载沣抵达德国后,德方要求他向德皇行跪拜礼,这一要求让载沣感到极度不满,认为如此做法有失尊严,因此坚决拒绝。然而,在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后,德方同意让他只行鞠躬礼,德皇则离座相迎。此举一经传回国内,载沣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慈禧太后对他也因此刮目相看。此次出访的目的不仅仅是道歉,载沣还看到了德国作为强国的一些先进经验,因此在德国的威廉·亨利亲王那里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谈。亨利亲王向他提出了要加强皇室集权和重视武备的重要建议,载沣对此深有感触,开始把强化中央集权、发展军事视为拯救清朝的关键。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在临终前立溥仪为帝,载沣成为摄政王。由于溥仪年幼,实际上,载沣成了实际的执政者。载沣上任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改革,首要任务便是清除政敌袁世凯,然而最终未能如愿。要理解载沣为什么如此急于除掉袁世凯,还得从更远的历史背景谈起。
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大臣是荣禄,之后是庆亲王奕劻,后者凭借一系列外交手腕和权谋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奕劻不仅与西方列强关系密切,在朝中也有广泛的党羽,尤其是在庚子赔款问题上,他通过出卖清朝利益获得了洋人的支持,这使得他的地位愈加稳固。尽管慈禧太后曾对奕劻有所疑虑,但由于奕劻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与外国打交道时的独特优势,慈禧太后最终决定对其进行拉拢而非清除。
然而,慈禧太后心中最大的忧虑其实并不是奕劻的贪婪,而是他和袁世凯之间特殊的关系。据传,袁世凯为了拉拢奕劻,曾慷慨解囊,为奕劻家中的红白喜事提供大笔开销,这让慈禧太后认为,若这两位中枢大臣联手,必定对清朝造成极大威胁。实际上,袁世凯的崛起正是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提携,尤其是在戊戌变法时期,袁世凯本应参与平定政变,但最终却选择反过来告发,致使变法失败,这使得袁世凯的政治生涯逐渐上升,最终成为北洋大臣,掌握了军政大权。
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恩宠由初期的信任,逐渐转变为怀疑。她开始认为,袁世凯与奕劻的关系过于亲密,特别是听闻袁世凯在背后为奕劻提供经济支持后,慈禧太后开始深感不安。她决定采取行动,欲将奕劻从权力中剔除。但这一举动不久便被洋人察觉,尤其是英国大使对慈禧太后施加了压力,最终使得她不得不放弃了罢免奕劻的计划,甚至将这一决策泄露给了朝廷其他大臣。接下来,慈禧太后将注意力转向袁世凯,试图削弱他的军权。
为此,慈禧太后决定将袁世凯调职到外务部,减少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而将其控制的新军交由满族大臣铁良接管。然而,袁世凯凭借其强大的政治手腕,敏锐察觉到慈禧太后的意图,他立即将北洋新军的指挥权交还给自己的心腹,将自己从直接控制的位置上“撤下”,但实际上,北洋新军的实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在此之后,慈禧太后策马前行的一系列布局似乎仍未能达成目标。就在她即将再次行动之时,传来消息称袁世凯准备废除光绪帝,扶植奕劻之子溥仪为帝。慈禧太后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并非仅仅是帝国的未来,而是清朝的存亡,意识到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正在逼近。为此,她迅速采取了行动,借调奕劻前往视察自己的陵寝,将他暂时调离朝廷,重新调整了军队部署,并力图在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稳住局面。
然而,尽管慈禧太后最后成功安排溥仪继位,但她的死讯也随之传出,清朝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剧变。载沣继位后,虽然一心想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恢复清朝的统治,但他在面临袁世凯的强大势力时,无能为力。载沣的改革步伐一直受阻,而他最初希望通过削弱袁世凯,稳固政权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如愿。
载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仅成立了新的禁卫军,还多次通过调整军队结构、提拔亲信来试图削弱北洋军的势力,但这些改革最终都未能成功。由于缺乏强大的军权支撑,这些改革并未对袁世凯构成实质威胁,反而让袁世凯的势力愈加巩固,甚至最终通过列强的支持,取得了对清朝政权的控制权。
载沣最大的失误便是未能及时除掉袁世凯,错失了扭转局面的最佳时机。对于袁世凯而言,他的政治手腕极为高明,他巧妙地利用了清朝内外的各种力量,在载沣一再犹豫和不决之际,成功地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最终,在袁世凯的操控下,清朝皇族的权力逐步瓦解,直到溥仪被迫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社会新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