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勇气被后人铭记,特别是在长坂坡之战和汉水之战中,屡立战功。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勇敢救主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若没有赵子龙的英勇相助,刘备可能早已未能成就一番事业,甚至连活到称帝的那一天都成问题。
对于刘备来说,赵子龙不仅是他的救命恩人,也是从一无所有到建立基业的重要伙伴,功不可没。正因如此,刘备在登基之后,便极为信任赵子龙,并给予他极高的职权。然而,权力的巩固和日渐加深的政治斗争让刘备逐渐产生了对周围人的猜忌,尤其是对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赵子龙作为其中一位重要的武将,也未能幸免,甚至刘备在临终时多次告诫刘禅,不要重用赵子龙。
那么,赵子龙在刘备的辅佐过程中,到底做了些什么,让刘备临终时做出如此告诫?
赵子龙最初并非效忠刘备,而是效力于公孙瓒。当时刘备仍是小有名气的地方豪杰,群雄议事时连个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大家都看不上他。赵云最初与刘备的交情源自于公孙瓒,而正因为公孙瓒和刘备有所交情,赵子龙才与刘备结识。那时刘备的军队急需像赵云这样的精兵强将,但赵子龙却从不背信弃主,因此虽然刘备诚心招揽,赵云始终没有答应。直到赵子龙的亲兄弟去世,赵云才最终离开公孙瓒,历经了七年的等待,才答应投效刘备。
从那时起,赵子龙在刘备麾下屡立战功,尤其是长坂坡之战,更是三国时期最经典的战役之一。影视作品中的赵子龙长坂坡救主的场景,也常常成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部分。
当时,刘备的大军在与曹军的交锋中惨败,刘备被迫弃军逃命,由于他并不擅长武艺,几乎在张飞的保护下才保住了性命。刘备未能顾及妻儿的安全,而落单的甘夫人和幼子刘禅也被曹军捉获,生死未卜。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赵云挺身而出,独自闯入曹军阵营,不顾生死地救回了甘夫人和刘禅。赵云以一敌百的英勇表现,直接挽救了刘备的家族血脉,若没有赵云的英勇,刘备的家破人亡,刘禅的继位几乎不可能。
然而,赵云能从曹军营中安然脱险,亦有人认为这并非单纯因为赵云一人能以百敌之力。曹操作为当时的强大对手,或许在心里并未把赵云当作敌人,反而有意放过他,毕竟刘备已经落败,杀掉赵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放过赵云则可能为未来的招揽埋下伏笔。曹操一方面能表现出对赵云的欣赏,一方面也能借此结下一份人情。
然而,这一切也许在刘备的心中,埋下了对赵云的疑虑。赵云为刘备救回妻儿之后,依然忠心耿耿地效力于刘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云在政治上的直言不讳,难免与刘备产生了一些摩擦。赵云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常提出不同的建议,并耐心劝说刘备做出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决定。然而,这种直言劝谏却使刘备感到不悦,因为在权力日益膨胀的帝王眼中,谁愿意让身边的臣子频繁反驳自己的决策呢?
赵云曾经在益州的财富分配问题上与刘备产生分歧。刘备计划将一些征收的田地和金银赏赐给手下的将士,目的是安抚他们、巩固人心。而赵云则认为,作为一方之主,应该先考虑民心,应该把这些资源分配给当地百姓,以获得他们的支持。这一建议,虽然刘备最终采纳,但赵云的直言不讳却让刘备心生不悦,也让赵云在刘备心中逐渐留下了“有心反叛”的印象。
此外,赵云在关羽被吴国杀害后也极力反对刘备出兵报仇。他认为,曹操的力量太强,单凭蜀国之力无法抗衡,倘若与吴国开战,蜀国必然陷入两面夹击,最终将难以生存。这些建议,刘备并未采纳,多次与赵云的意见相左,使得刘备对赵云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戒心。
最终,刘备在临终时明确告诫刘禅和诸葛亮,不可重用赵云。虽然诸葛亮才智过人,为刘备出谋划策,推动蜀国发展,但赵云的战功与忠诚并不亚于任何一位大臣。在刘备心中,赵云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潜在威胁的人物。
从另一角度看,刘备的这一决定也并非毫无道理。赵云虽然忠诚,但其独立性和直言不讳的性格,也使他不太容易顺从刘禅的领导。刘备可能深知,若赵云能不受制于刘禅,必然会对蜀国政权产生不小的压力。因此,他才在临终时三番两次告诫,不可过度倚重赵云。
然而,刘备为儿子刘禅的未来所做的种种安排,却最终因刘禅的无能而化为泡影。刘禅并未能继承父亲的智慧与能力,反而成为了无所作为的“扶不起的阿斗”,这个名字至今仍是人们用来形容不争气子嗣的代名词。
可以说,刘备一生的成就几乎都因儿子的失败而变得微不足道。尽管他为儿子精心谋划,但却未能培养出一位堪当大任的继承人,这也许是他一生的最大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