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特色优势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谭通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重大部署,为广元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四川文旅版图的重要一极,广元坐拥蜀道文化、红色文化、生态资源等独特禀赋,需紧扣全会要求,从品牌塑造、业态创新、服务提升等维度发力,激活特色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塑强品牌矩阵打造“剑门蜀道·女皇故里”文旅标识打造世界级文旅地标。聚焦蜀道文化核心优势,联动三星堆—金沙等品牌,深化剑门关—翠云廊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系统挖掘古蜀道历史脉络、建筑技艺、文化传说,打造集遗址观光、文化体验、研学探秘于一体的世界级文旅地标集群。高标准建设蜀道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串联昭化古城、明月峡等节点,植入VR沉浸式体验、文化故事场景复原等业态,重现“蜀道难”历史意境,提升“剑门蜀道”国际辨识度。做靓特色文旅名片。实施文艺创作赋能计划,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建设网络视听创作基地,扶持三国文化、红色题材影视动漫开发,壮大“文艺广元”矩阵。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推动广元街区更新、旅游服务提质,联动南充、绵阳等共建区域旅游协同体。做强红色文旅品牌,深挖苍溪红军渡、旺苍木门会议遗址等资源,建设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推出“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线路,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拓展全球推广矩阵维度。建强广元文旅宣传平台,借力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嵌入剑门蜀道、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特色元素,举办海内外推介会。打造国际传播IP,利用海外社交媒体推广剑门关奇景、女皇故里故事,培育剑门关网红打卡点。推动蜀绣、白花石刻等文创产品外贸升级,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蜀道研学营”等活动,以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推广。创新业态融合构建“全业赋能·全域协同”发展格局活化文化遗产赋能文博旅游。健全蜀道等遗产保护机制,推进千佛崖、觉苑寺壁画等数字化保护,活化利用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皇泽寺博物馆等,举办“蜀道文明国际学术论坛”。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非遗进景区”工程,在剑门关打造蜀道非遗体验街区,开展麻柳刺绣等技艺展示,开发非遗主题研学游、科普游线路,建设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提质红色旅游激活精神引擎。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升级红军文化园、革命纪念馆展陈,引入全息投影、情景复原等技术,增强红色教育的互动性。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红色+生态+民俗”融合线路,推出“红色研学+乡村体验”产品,让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培育新兴业态拓展消费场景。打造演艺赛事高地,引进国际山地户外赛事、音乐嘉年华等,推广“跟着赛事游广元”模式。发展生态康养度假,依托曾家山、米仓山生态资源,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温泉度假酒店,开发“康养+中医理疗”“康养+森林研学”产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田园民宿、农耕体验等业态,开发“广元七绝”文创食品、白花石刻旅游商品,让“乡土资源”变“文旅资产”。升级服务体验筑牢“舒适便捷·智慧暖心”发展支撑构建品质设施体系。推进剑门关、明月峡等景区“微改造、精提升”,完善旅游厕所、智慧导览、应急救援设施,建设适老化、适儿化服务场景。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加密旅游专线、景区直通车,建设落地自驾服务营地,配套充电桩、房车补给站等。提升住宿品质,培育文化主题酒店、森林康养民宿集群,规范房车营地、帐篷酒店运营,让游客“住得安心”。优化智慧服务生态。建设广元文旅智慧管理平台,集成门票预约、应急调度、投诉处理功能,实现“吃住行游购娱”数字化服务。深化与头部平台合作,开发沉浸式、定制化旅游产品,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客源地营销信息。优化入境服务,增设外币兑换点、多语言导览,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强化市场治理效能。健全文旅市场监管体系,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宰客欺客、非法运营等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行业标准,进一步推进文旅企业信用评级与分级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导游、酒店服务质量培训,组建文旅志愿服务队,让游客“游得放心”。(作者系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