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何文涛、朱绍杰报道:自国务院部署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广东省普查办践行“应普尽普”的要求,发布《关于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全时段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聚焦党史文物,开展地毯式普查。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广东累计调查党史类新发现文物450余处。其中,惠州作为革命老区,新发现香港大营救相关重要革命遗址元和寿山世居。在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一栋始建于清代的建筑被杂草灌木遮掩,屋顶已完全坍塌,且部分泥墙剥落,是惠州地区常见的围屋格局。当地很多年轻村民不知道的是,这座不起眼的建筑就是元和寿山世居,曾接待过一批文化名人。据惠城区博物馆馆长、惠城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刘佳妮介绍,2024年10月,她在了解到该文物点线索时,向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当地村民详细了解该村现状以及文物点历史沿革情况,“虽然建筑有一定程度损毁,但建筑平面形式保留较完整清晰,现存有42间房、6处天井”。村民李挺在寿山世居居住了20多年,他回忆说:“寿山世居的李氏族人曾在惠州市区水东街经营一家名为‘东和行’的商铺,生意兴隆。”专家学者基于村民口述信息,结合惠州党史大事记进行分析比对,并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后获悉,在抗日战争时期,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等同志组织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经宝安、秋长、三栋到达惠州城区。部分文化名人在寿山世居稍事休整后前往惠州城区,分别住在水东街的东湖旅店和寿山世居族人经营的“东和行”商铺。刘佳妮带领普查队在现场实地调查时发现,元和寿山世居正面墙体尚存抗战时期留下来的枪眼痕迹,为研究惠州地区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李氏族人还热心地帮助清理文物点周边的杂草树木,方便我们对建筑原有范围和布局科学测点,这也才真正见到了这座红色建筑的真容。”刘佳妮说。在此次普查中,黄氏祖祠(禾多乡农会旧址)、元和寿山世居、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等一批重要革命遗址被重点记录。这些遗址或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农会旧址,或是抗战时期营救香港文化名人的接待点,或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地方人民政府所在地,承载着党的奋斗历程与集体记忆。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沙市金融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广东新发现450余处党史类文物 - (07/01小红书发布)》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